当前全国年钢产量10亿吨,其中建筑使用钢材和型钢突破9000万吨已近1亿吨。到2024年上半年,在国家“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”政策引领之下,全国各地钢结构工厂也如雨后春笋,到处建厂招人就业。工厂建起很快,但项目“僧多粥少”,市场起步就产生“内卷”,相互“比底”。
以门钢加工为例。西南市场5年前,门钢加工投标每吨报价大家都在1500元左右。而近两年到现在市场变化太大了,很多钢结构加工厂发现,自己投标报价1500元就会“泥牛入海”,后面报价直掉到1200元,1250元仍然没有希望。后面详细了解让人啼笑皆非,竟然竞价低到每吨900-950元中标。
实际上,900元一吨的加工费早两年就成为钢结构加工制造工厂的“生存红线”。工厂踩上“红线”就面临在“走钢丝”,随时面临着“死亡风险”。
当然,5年前的设备“青一色”老式设备,从下料,组立,门焊,一次矫正和铆装,电焊,二次矫正,一次清磨,抛丸,二次清尘,一次喷涂,二次喷涂,三次喷涂等等,几乎纯粹人工操作。人工成本要占到加工总费用的35%~40%,辅材成本占25~30%,仓管运输装卸等等成本达10%。这就去脱80%。另外,资金占用成本高达20%。如果先预付30%,同时打款提货,可省出10%利润。如果客户拖提拖款,资金成本远远不够,这就给制造工厂上了“紧箍咒”。资金实力强的工厂,还能够养着工人扛下去。而资金实力弱的工厂,即使低价中了标也撑不住,进退两难。
从目前的市场走势来看,价格还在“红线”上徘徊,还没有提升的气候。为了抢到“粥”喝,各家工厂还在“比底”,何时翻身还看不到迹象。